• 医院主页
  • 医院介绍
  • 医院动态
  • 医师团队
  • 疾病导航
  • 联系我们
  • 疾病常识
  • 网上预约
  • 在线咨询
  • 性功能障碍
    阳痿早泄阴茎异常勃起不射精
  • 生殖整形
    包皮过长包皮环切包茎微创包皮环切术
  • 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痛治疗前列腺
  • 男性不育
    射精障碍死精少精性功能异常内分泌异常
  • 其他疾病
    疾病常识
    疾病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九龙医院 > 淋病 >

论述:摆脱淋病,其实不简单

作者:上海九龙医院 http://www.nanxb120.com/ 时间:2011-01-23 10:06 来源:上海男科医院

  淋病经过药物治疗,自觉症状可能会有所好转,如尿频、尿痛症状减轻,尿道口脓性分泌物减少或消失,但往往留下使患者十分烦恼的症状:即尿道有持续性的刺痛、外阴部胀痛不适、尿急尿频等。

  要知道,引起淋病的细菌——淋球菌,其耐药性成2~3倍增长,该菌对许多抗生素已不敏感,如磺胺药、青霉素、红霉素等。对淋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菌必治(又名为头孢三嗪、罗氏芬)、淋必治(壮观霉素)等,要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采用不同的剂量及疗程。早期或病情轻者可用250毫克的菌必治,每日1针,连续注射3天;病程长者或病情较重者可用1克的菌必治,每日1针,连续注射7天。如果采用淋必治针治疗不仅要根据病情和病程注射1~7天不等,每次还要根据不同性别采用不同剂量。

  重要的是,用药前和用药后必须做淋球菌镜检和培养,镜检和培养阳性才能投以药物。即使按以上方法治疗以后,还必须连续做三次淋球菌镜检和培养,三次大部分阴性才能说明淋球菌已被清除。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发现有相当多的淋病患者,即使严格按照以上常规方法治疗,尿道分泌物或子宫颈分泌物做淋球菌镜检及培养3次均阴性,患者还存在许多自觉症状,如男性患者往往留有尿道刺痛、灼热感,阴囊胀痛,尿频尿急;女性患者有阴道不适、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等。

  原来,这些淋病患者还合并有另一种病原体感染,即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外已有报道40%~50%的淋病患者合并有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医学上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这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增加了淋病治疗的复杂性。为了治疗淋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还须取尿道或子宫颈分泌物作衣原体和支原体培养,阳性患者在使用足量有用的抗淋球菌抗菌素的同时,还得加用对衣原体和支原体有用的药物,如美满霉素、阿奇霉素、氟嗪酸等。选用以上一种,7天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1-2个疗程,直到复查衣原体和支原体培养阴性。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除了由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引起外,约有2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由真菌(即霉菌)感染引起。用药前查得衣原体和支原体培养阴性者还须做真菌培养,真菌培养阳性者还得加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特比奈芬、斯皮仁诺等,直到尿道或宫颈分泌物真菌培养阴性才算。

  还得提出的是,淋病患者还需排除合并有早期梅毒感染。用药前还须抽取静脉血做血清抗梅毒抗体检查,此化验称"TPHA"。对淋球菌有用的抗生素对梅毒螺旋体无效。在短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治疗淋病时,会掩盖或延迟潜伏性梅毒的症状,故进行淋病治疗时,还需每月做血清学检查,至少要3个月。

  • 上一篇:淋菌性尿道炎,侵蚀男性健康
  • 下一篇:九龙医师:急性淋病明显征兆
  • 医院介绍
  • 医院荣誉<
  • 来院路线
  • 医师介绍
  • 医院新闻
  • 医院环境

医师风采

徐开忠

[男科医生] 徐开忠

对龟头炎、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详细]

张俊峰

[男科医生] 张俊峰

擅长项目:阳痿、早泄、性欲低下,射精无力,..[详细]

男性健康检查
  男性健康在生活中总是被忽略的一个话题,现在...[详情点击]
治疗男科疾病的费用问题
近日,收到诸多网友询问治疗前列腺炎需要多少钱...[详情点击]
加强消防意识 营造安全生
突如其来的特大火灾,牵动着众人的心,也给安全管...[详情点击]
避免火灾隐患 创造和谐环
胶州路重大火灾发生给全院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在...[详情点击]
制剂规范生产 全方位质量
院药剂科于近日举办了2012年上海市医学教育项目《新...[详情点击]
  • [热点]淋病治疗应注意什么
  • [热点]男性患上淋病有什么症状
首页 | 医院介绍| 医院动态| 医师团队| 疾病导航| 联系我们| 疾病常识
乘公交54、67、88、 121、765路至长宁路站下车,右手边为招商银行,向前步行250米到中山西路内环高架桥,左转即到医院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333号(近中山公园)咨询电话:021-52732699 点击咨询
Copyright©2009-2014 上海九龙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医广【2019】第11-05-G544号